发热
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域体温调节中枢、体温中枢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、散热减少,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
每个人正常体温略有不同,且受环境因素影响。一般为36~37℃。一般来说,超过37.4℃可以认定为发热。
体温以37°C为基准,过高的体温(>41℃)可能会导致死亡,健康儿童发热可能会导致高热惊厥
发热分类
口腔温度
- 低热 37.3~38℃
- 中热 38.1~39℃
- 高热 39.1~41℃
- 超高热 41℃
腋下温度
- 低热(<38℃)
- 中热(38-39)
- 高热(39~40℃)
- 超高热(>40℃)
病因
- 感染
- 肿瘤
- 炎症
急性发热(<=4天)可能是感染性的。
感染性发热
几乎所有感染性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,最常见的有
- 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
- 胃肠道感染
- 尿路感染
- 皮肤感染
处理
发热是否需要治疗要看情况。发热并非百害无一利,体温每上升1°C会使基础代谢率增加13%1。发热时,人体免疫能力明显增强,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。因此,体温不太高时可以不选用退烧药
如果体温>=41℃,物理退热措施(冰帽、酒精擦拭身体)也应当使用
物理退烧
一般低热时不需要服用退热药物,通常可以使用毛巾蘸温水擦拭患者额头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处通过蒸发液体带走热量达到退热的效果
药物退烧
注意
用法用量均为参考值,具体用量请看药品随带说明书或向医生询问
阿司匹林
又名醋柳酸、巴米尔、力爽、塞宁、东青。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。常用于普通感冒、流感。不良反应明较大,主要为胃肠道出血、血小板减少,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瑞氏综合征。2
成年人用于解热,一次0.6g,一日3次,必要时4小时1次。儿童一般不使用阿司匹林,对于儿童发热可以选择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。必要时则需要每日按体表面积1.5g/平方米,分4~6次口服,或每次按体重5~10mg/kg,或每次每岁60mg,必要时4~6小时1次。2
布洛芬
又名拔怒风、异丁苯丙酸、异丁洛芬。是一种非甾体类消炎药,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,不良反应较少3
对乙酰氨基酚
又名扑热息痛,一种非甾体类消炎药,可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、不耐受或不适用阿司匹林患者。不良反应较少,偶尔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出汗、腹痛、面色苍白,少数病例出现过敏性皮炎、粒细胞缺乏、血小板减少、贫血、肝功能损害,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4
口服:1次0.3-0.6g,1日0.6-1.8g,1日量不宜超过2g,一疗程不宜超过10日;11岁,1次480mg;9-10岁,1次400mg;6-8岁,1次320mg;4-5岁,1次240mg;2-3岁,1次160mg。
直肠给药:1次0.3g-0.6g,1日1-2次。3-12岁小儿,1次0.15g-0.3g,1日1次。
安乃近
用于高热时解热,有严重不良反应